蚌埠會戰的問題,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。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、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

蚌埠會戰的問題,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,推薦劉峙,劉滌宏寫的 高級傳令兵: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 和陶泰來陶晉生的 陶希聖年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。

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聯經所出版 。

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齊茂吉所指導 劉俊偉的 1938年台兒莊戰役之研究 (2017),提出蚌埠會戰關鍵因素是什麼,來自於持久戰、速戰速決、蔣中正、李宗仁、作戰線、台兒莊。

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:

除了蚌埠會戰,大家也想知道這些:

高級傳令兵: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

為了解決蚌埠會戰的問題,作者劉峙,劉滌宏 這樣論述:

The Battle of Huaihai 1948/49:General Liu Zhi's Wartime Diary ◆ 珍貴第一手史料,七十年來首次公開! ◆  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?   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?   ◆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,七十年來首次公開! ◆  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,是國共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。徐蚌會戰,國軍眾不敵寡,損失五十萬精銳,澈底改變了戰爭的天平,更種下國府敗走台灣的因子。劉峙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,在中山艦事件、北伐戰爭及中原大戰諸役獲勝連連、屢立戰功,甚得蔣中正器重,被譽為「常勝將軍」及「五

虎上將」。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,一九四八年六月,蔣中正任命劉峙為「徐州剿匪總司令」,為徐蚌會戰的最高指揮官,他在戰敗後受到許多責難、更在戰史上留下「無能」的汙名。   本書是劉峙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戰時日紀,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,記錄徐蚌會戰期間諸事,透露出政治干涉軍事、指揮官無實權、布署及指揮失調、戰略舉棋不定、後勤補給不足、黨員精神渙散、諂媚領袖之風,各種導致國民黨全面潰敗的原因。對於民國史及國共戰爭史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。   「軍事之機微繫於一念,政治牽制軍事固不可,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。……國防部戰略舉棋不定,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,徵兵之遲緩

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。」──劉峙 本書特色   1.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,七十年來首次公開!   2.珍貴第一手史料,記錄國民黨在徐蚌會戰潰敗之主因! 名人推薦 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楊維真、國史館修纂處助修蘇聖雄,專序推薦!  

1938年台兒莊戰役之研究

為了解決蚌埠會戰的問題,作者劉俊偉 這樣論述:

1938年「台兒莊戰役」係抗日戰爭中一場關鍵性戰役,亦是中國對日作戰以來正面戰場上取得首次勝利。此役,不但激起了中國軍民之抗戰意志,更振奮了全民族抗戰之士氣。1937年8月13日,日軍藉故挑釁,蔣中正有意發動「淞滬會戰」。12月13日,日軍攻陷南京後,即決定完成對長江以北各戰略要地之佔領。遂集結兵力於津浦鐵路南北段,呼應作戰,以擊破國軍主力,進而貫通南北戰場,攻佔武漢,迫使中國政府投降,故將目標對準軍事重鎮徐州。此役,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。過程中,儼然形成中日雙方「持久」與「速決」之對決。基於國軍各部隊素質和裝備之優劣,和其戰鬥力的高低並未完全一致,但為確保武漢,國軍則採取「持久消耗

戰」之戰略方針,並制定持久抗戰之作戰計畫,迫使日軍主力從華北轉移到華東;且於台兒莊附近迫使日軍逐次使用兵力,處於不利狀態下作戰,以達成消耗日軍之目的。反之,日本自「七七蘆溝橋事變」之初,日本政府努力堅持戰局「不擴大方針」,欲早期解決。然囿於在攻佔南京後,為力求在軍事行動取得成果與外交措施得宜的配合下儘快結束戰事,即企圖打通津浦線,貫通南北戰場,意圖以「速戰速決」之戰略方針,迫使國軍在無險可守之地徐州進行大規模決戰,進而佔領我軍事指揮中心—武漢。中日兩軍以臨沂阻擊、滕縣保衛戰鬥揭開「台兒莊戰役」之序幕,其次,以第二次臨沂及台兒莊城寨之戰鬥,抗擊順勢沿津浦路南侵之日軍磯谷第10師團及板垣第5師團。

「台兒莊戰役」不單只是一次軍事上之勝利,亦是中國抗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,更鼓舞了同仇敵愾中國軍民之抗戰鬥志和必勝信念。

陶希聖年表

為了解決蚌埠會戰的問題,作者陶泰來陶晉生 這樣論述:

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。 中日戰爭前,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, 戰爭期間及戰後投身政界, 為蔣介石撰寫《中國之命運》及《蘇俄在中國》。 陶希聖的一生,是中華民國近代史的見證。   陶希聖(1899-1988),名匯曾,字希聖,以字行,筆名方峻峰,湖北黄岡人。   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、總統府國策顧問,國民黨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,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,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,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《中央日報》寵主筆、董事長,中央評議委員等職。  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。中日戰爭前,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,戰爭期間及戰後投身政界,為蔣介石撰寫《中國之命運》及《蘇俄在中國》。陶希

聖的一生,是中華民國近代史的見證。   本書《陶希聖年表》是陶希聖先生於民國四十五年根據《潮流與點滴》一書編成。當時由侄子阮繼光抄寫油印,分送親友。其後陶希聖先生的長子陶泰來將年表輸入電腦,並且將陶先生自編的〈日記摘存〉補入。此外又將陶希聖先生與陶泰來於民國五十六年遊歷歐美的遊記,及陶先生和陶夫人去世的情況繼續增入。   陶希聖先生編寫年表用第三人稱至民國四十五年結束,本書由陶晉生先生整理的年表只根據原稿及補入之〈摘存〉出版。   民國四十五年之後,陶先生的日記本中只留下一些演說和應酬的日期。 編者簡介 陶泰來   上海交通大學畢業,來台灣後任職於中興紙業公司,後升任羅東纸廠廠長

。曾編譯《紙張,紙版製造與加工》,1987年出版。 陶晉生  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、碩士、美國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博士。先後從姚從吾、鄧嗣禹先生習宋遼金元史與東亞史。曾任教於台灣大學、師範大學、東吳大學、美國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、University of Arizona及香港中文大學。著作有《歷史的瞬間》、《宋遼關係史研究》、《女真史論》、《北宋士族》等。民國七十九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 前言(陶泰來) 第一編 從苦學中成長(1899-1919) 第二編 中國社會史的奠基者(1920-1937) 第三編 烽火中

的政論家(1938-1953) 續編(陶泰來、陶晉生) 後記 附錄一 從徐蚌會戰到昆明事變 日記摘存 附錄二 陶希聖先生學術年表(1899-1988)(白中林) 陶希聖著作目錄 前言(陶泰來)   先父遺書中,有油印之《陶希聖年表》草稿,為編年體之記事。惟僅記至民國四十五年止,即擱置。曾詢問阮繼光表兄,據云﹕「姨爺寫到台灣以後,認為牽涉太多,難於下筆。」故此成為未發表之遺稿。   謹以此稿為綱要,依年補入資料。所採資料如下:   資料名稱 著者 出版單位 注釋簡稱   (1) 潮流與點滴 陶希聖 傳記文學出版社 [點滴]   (2) 逃難與思歸 萬冰如 食貨出版社(未發行) [思歸

]   (3) 出九龍記 陶希聖 重慶中央日報 [出九龍]   (4) 夏蟲語冰錄 陶希聖 法令月刊 [語冰錄]   (5) 八十自序 陶希聖 食貨出版社 [自序]   (6) 卅七及卅八年日記 陶希聖 [希聖日記]   (7) 從徐蚌戰爭到昆明事變 陶希聖 未發表原稿 [摘存]   (8) 和平並存?(註)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[和平共存]   (9) 中國之分裂與統一 陶希聖 食貨出版社 [分統]   (10)我家脫險的前後 陶琴薰 香港國民日報 [琴薰]   (11)致何茲全廿七封信 陶希聖 何茲全藏 [希聖信]   (12)悼念我師陶希聖先生 何茲全 傳記文學315期 [何茲全]   (

13)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 訪問人陳存恭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[口述]   (14)民國人物小傳 林銘章 傳記文學385期 [傳記]   (15)今井武夫回憶 今井武夫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[今井]   (16)杜月笙傳(高陶事件) 章君榖 傳記文學出版社 [高陶]   (17)滬上往事 萬墨林 中外圖書出版社 [滬上]   (18)胡適秘藏書信選 梁錫華選註 遠景出版社 [胡適]   (19)新聞剪報 香港重慶報紙 香港馮平山圖書館藏 [新聞]   (20)「高陶事件」紀實 陶恆生 傳記文學431-433期 [紀實]   註:(和平並存?)為《蘇俄在中國》之初稿。   至於[泰來]項下之記事

,均為摘錄當年之日記,一字不改,以存其實也。本稿為   家族內部資料,未定稿之前不得公開。 己亥(1899,清光緒二十五年) 陰曆九月二十六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孔家埠附近之小村。村以其族之始祖〈陶勝六〉 為名。 陶勝六於明代定居於此,其子孫世代為農。明亡之後,有遺民李先生者,來村中為傭工。李先生始教村民讀書。至今村民家祭,必列李先生於祖宗名位之末以祀之,惟無人知其名。 點滴 少年時代,每逢歲尾年頭,父親領著我寫祖宗牌位,寫包袱,於五代祖父母之外,還有〈先師李先生〉。李先生是明亡之後的遺老,隱其名字,受雇為陶勝六一個農家為長工。據說有一年的夏夜,農家子弟集合在稻場上趁涼談天。大家都不認識字。

 有一人提出問題:「把扁擔橫在地上,是什麼字?」 大家答道:「一字。」 那人又問:「把耙倒在地上,是什麼字?」 大家都答不出。不料那長工說話了。 他說:「是而字。」 大家問他:「你認識字?」 長工說:「認得幾個。」 自那日起,陶氏宗族成立一個私塾,請李先生教一般幼童讀書,教到他們能寫賬為止。 陶氏一族自江西遷移湖北省黃岡縣西倒水之旁,孔家埠附近定住,到我的父親輩是十八代了。三百年來,累世農家,男耕女織。我的父親是貞記二房。祖父那一輩為了受同族的欺凌,決計從子弟們的中間,選擇其聰明可以讀書者,嚴厲督教,縱令其不能飽學成名,至少亦可進府縣城,打官司,以圖自衛。我的父輩才用力讀書,做舉業,求功名。 

泰來 先父嘗言:「我陶氏遠祖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時陶穀。趙匡胤陳橋兵變,黃袍加身,陶穀袖中出詔,是為五代之名臣」。 〈詞林紀事〉:陶穀,字秀實。邠州新平人。本唐彥謙之孫,避晉諱改焉。仕晉知制誥,倉部郎中。仕漢為給事中。仕周至兵部侍郎,翰林承旨。入宋,加戶部尚書。卒,贈右僕射。有清異錄行世。 泰來曾至陶勝六查家譜,係自明朝萬曆十一年起始。 希聖之父名炯照,字月波。入黃州府學,進經心書院,為兩湖書院精舍生,以拔貢入北京應朝考,不第。 自序 黃岡為鄂東大縣,以文風之盛著名。所謂文風,以治舉業取科第為主。吾父於戊戍入兩湖書院,為經心精舍生,治史地,致力經世之學,尢研習漢四史,資治通鑑與讀史兵略。 點滴 我

的伯父鎮吾公,鄉試及第,一般稱為舉人。父親月波公,是丁酉科拔    貢。己亥年,父親晉京,朝考落第,以〈八旗漢教習〉困處宣武門外黃岡會館。